电话:024-31636188 免费注册 用户登录
当前位置:中国艺人网> 影视综艺 > 正文

电影《无问西东》《芳华》《归来》:解构传统主流价值后的世界主义

2018-02-06 13:26:02    来源:中国艺人网
   亚洲新闻周刊主笔/和学 创始人 刘浩峰

  如果需要,文艺也可以是核弹,在人们的心灵空间播下绝望与仇恨,让人们产生坚韧的弃船心理,缔造毁灭。电影《悔悟》就被雅科夫列夫称作苏共意识形态崩溃的开始。如果说电影《归来》是唤起现代知识分子对体制弃船心理,那么电影《芳华》就进一步唤起军人与全社会对体制的弃船心理。而《无问西东》是否要在弃船心理空出的民族的心灵荒漠后大规模殖入对西方俯首称臣基督信仰,重置掏空民族立场的世界主义!

  这环环相扣布局,莫非是阴谋为即将到来的大变局从社会层面的舆论动员,更是为美中情局长期深植的清华木马纵队替代意识形态与组织职能提供舆论氛围?

  ——亚洲新闻周刊主笔 刘浩峰

 

  2006年,我在中央党校朋友的办公室桌上看到一份文件。大意说:美国中情局与梵蒂冈已策划在中国打响一场抢占灵魂资源的战争。我很震撼。11年过去了,我的研究越来越清晰。最近几年,在文艺领域,抢占灵魂资源的战争愈演愈烈,已达到半公开社会化动员与组织全面布局的关键时刻,他们的手法与套路,并不高明。但能完整看懂这盘棋并能对民族国家忠诚至极而无畏说出来的有识之士似乎凤毛麟角。

  如果放纵他们的罪恶,而祈求明哲保身,那么,罪恶的最后也就直奔你而来。但我更愿意相信,他们的善良只是被利用。他们与我一样有着民族的立场与世界主义的态度。

  钱穆说,民族复兴必须有民族文化复兴作为支撑。我坚信,中国梦开辟的新时代,需要新的中国文化复兴成果作为支撑,而不是电影《归来》《芳华》《无问西东》等接连加力解构后传递出以西方基督教信仰替代中国文化中坚位置架空中国梦。

  从《归来》到《芳华》:唤起笔杆子与枪杆子对体制的弃船

  我不是教头主义裹足不前的所谓社会主义左派,但我对左派保持理解与尊敬。网上一些真正的文棍给我扣的大帽子“当代无产阶级的金棍子姚文元在世”,这是奉命搅屎而已。我不是僵硬不化跟随西方亦步亦趋的资本主义右派,但我对右派保持理解与同情,网上有大V名人杨恒均之流给我打棍子,说吹响反某号角,这也是奉命搅局而已。

  人类历史至今,东西方价值与文化,技术与信息,阴谋与阳谋,从没有像如今这么紧密难分。共产党与共济会两种构造全球的基本力量,已经渗透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胶态。谁取得对世界精神的价值引导位置,也就是缔造新时代最后胜出的话语权。

  我二十余年的文化研究表明,左派代表的追求公平的社会主义威权立场,与右派代表的追求效率的资本主义民主立场,都是各持一端的片面与受新时代淘汰的价值。谁能综合左派与右派的中心价值,贯通东西文化逻辑,推动科学与文明的升级发展,谁才是世界大变革大转型的推手。

  《归来》的影评我前年早有评论。而且,在国内外传播的很广,引发了中国左右两派的论争。也引发了国际学术界的热议。

  电影《芳华》最大的特点是,沿着《归来》的解构主义手法与个人价值为中心,将“毛前三十年”和“邓后三十年”批判解构。进而对习主席“前后三十年互不否定”的观点进行了无声的批判。不知电影当局与背后看不见的手,谁有那么大的胆子,无视全国人民的智商公然这样对着干?

  严歌苓女士的小说原著里,一贯的手法就是解构主义,这是她文学的优点也是它的局限。借用细微的局部的故事情节,加以扩大渲染,突出集体主义秩序对个体情感生活的压抑;与之异曲同工,莫言文学则是通过魔幻主义手法达到解构价值的作用。西方经历了解构主义的极致后滑入了价值虚无主义困境。而他们正努力引导中国在解构传统后,步入西方已经衰竭的所谓现代主义价值,在精神轨迹上亦步亦趋对西方俯首称臣顶礼膜拜。这与习时代倡导的“文化自信”格格不入。

  《芳华》努力建立的,正是谋求在宏大叙事里突出个人性格与命运,通过个体的悲剧来反思前三十年文革与后三十年改革对某些特定群体的不公与伤害。它所要努力构建的,正是突出个人悲剧色彩,呼唤在集体主义的秩序里,对个体给予更多关怀。这种以个体为本位的价值,就是中国电影想要走向国际时电影界对个体与人权价值的思考。背后突出的还是欧洲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所树立起来并得以领导世界文化中心几百年至今的价值与话语权。

  怎么解构毛时代的呢?

  举例,刘峰,作为毛时代军队里培植的雷锋精神的化身,被塑造在体制里最后下场是“身体与精神上的双残缺”。

 

  刘峰是毛时代塑造的雷锋在部队的另一种符号:宁愿去锅里吃剩下的饺子皮,宁愿放弃深造机会让给战友(后来他对林丁丁说其实是为了等她),宁愿替林丁丁挤脚上的脓疱,甚至当他在中越边境打仗的时候,根据叙述者穗子的分析,只有牺牲了才能变成受难英雄,以洗刷在文工团受辱在心灵的烙印。1976年后,文工团的年轻人们开始偷偷穿紧身牛仔裤、戴太阳镜、听邓丽君的歌,刘峰虽被邓丽君歌声迷醉,但依然精心维护 “活雷锋”形象。比如花三十多块钱几个月功夫为战友结婚打了一对橘红沙发。戏剧的转折点突然将刘峰推向另一个极端。而原因,仅仅是因为刘峰对爱情的渴望与冲动的拥抱,就导致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

  由此,大受刺激与打击的刘峰丢掉那些“雷锋”奖状勋章,想表达的就是刘峰自身的精神“觉醒”与无奈转向。

  之于敏感又执拗的何小萍而言,她由此看到了体制虚伪与残酷无情,幻想就此破灭。当在高原宣慰骑兵团演出队友卓玛训练时摔伤不能表演,她终于有上台当A角的机会,但她因刘峰遭遇心理发生很大变化。刘峰遭遇折射雷锋精神的脆弱性。需要你时,你在天上。一旦出现点瑕疵,政委不救而是落井下石。何小萍以生病为由拒绝上台,政委发现她在装病后,并没识破她,反而激励她成功演出后,突然宣布被调岗到野战医院。它批判的是军队体制冷酷无情的反人性反人类。这与当时军队上下级充满友爱与高度廉洁自律的真实情况多少是有格格不入的。

  如何批判邓时代的呢?

  举例。电影末尾,最经典的镜头,就是刘峰和有精神病史的何小萍互相依傍走到一起。它进一步讽刺了追求真善美的人们在这个体制里只能卑微的相互取暖,而在改革红利上被远远抛弃与边缘化。

  与之相反塑造的角色就是虚伪、功利的郝淑雯与陈灿。剧情对红二代父亲是空军军长的郝淑雯的精心塑造,揭露了权贵集团的形成与改革利益的最大受益者,背后表达的是对权贵的不满与嘲笑。因不小心泼溅了陈灿一点水,吵闹中郝淑雯宣称溅你水算什么,天下都是我们打下的。郝淑雯在了解陈灿军二代高干子弟身份后,立马改变以往看不起陈灿的态度,义无反顾地从穗子手中抢走陈灿,这又揭了红二代婚配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团的社会现实。

  解构邓时代的剧情走向高潮的镜头,就是在战争中失掉右臂的刘峰只能在改开特区城市海口靠卖盗版书糊口,每月挣300元,还要遭受联防队长的讹诈1000元,并遭受暴力。剧情安排郝淑雯出台,发现昔日老战友受欺辱爆出粗话说:“你敢打残废军人,战斗英雄!” 剧情不动声色把郝淑雯老公——门当户对的军区副司令的儿子陈灿——却在三亚拿地发横财,由此揭露红二代沿海圈地的现实,非常巧妙地拉开了战斗英雄与躲在文工团镀金的红二代不同命运,不同社会待遇,不同人生结局。

  他们的命运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无论毛时代还是邓时代,追求真善美的人们都没有获得好的归宿。而虚伪功利的红二代官二代才是国家与社会的宠儿。

  《芳华》以青春的芳华为着眼,但故事结尾让人感到这种青春荒废、芳华受虐。前后三十年都受主流价值的愚弄与欺骗。如此罕见近乎疯狂地解构主流价值,让人匪夷所思。难道这就是“新时代”的文艺潮流?

  如果抛开政治层面,仅仅从艺术的现实主义角度而言,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他敢于面对真相,巧妙宣泄对世道不公的申诉,如能引起官方及时纠错纠偏,真正将改革红利给广大底层民众输送,尤其是弥补越战老兵与国企下岗工人的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损失,时间尤未晚。这应该是习新时代的重中之重。

  否则,继续漠视的代价,它唤醒民众尤其是底层军人与广大下岗工人包括全社会最大多数对体制的弃船心理。这为将来社会可能出现的大规模动荡在心理空间埋下了愤懑的火药。

  正如《好莱坞报道》影评家克拉伦斯•崔认为:这是冯小刚对于中国社会最悲哀和最悲观的电影。纯粹是因理想幻灭吗?还是理想本来就不存在?

  我想,“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应该是习新时代对好莱坞片评论铿锵的答复。

  《无问西东》谋将基督信仰上升为新时代的精神枢纽?

  片名《无问西东》来自清华校格:“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完整理解《无问西东》,必须完整理解清华大学的援建背景与历史分水岭。

  清华的历史背景,是满清末年,美国国策与中情局制定用退还庚子赔款办学来在知识与精神上为美国支配所用。它们避开英国殖民印度失败的经验。它们企图用学术之绳来栓住中国的鼻子,进而影响决策谋取利益最大化。

 

  1908年中美政府拟定:自庚子退款的第一年起,清政府在最初的4年内,每年至少应派留美学生100人。如果到第4年就派足了400人,则自第5年起,每年至少要派50人赴美,直到退款用完为止。同时双方还商定,在北京由清政府外务部负责建立一所留美训练学校。1909年北京设立了游美学务处,同年内务府将皇室赐园清华园拨学务处,清华大学自此初具规模。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清华人”几近三分之一。虽然,清华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从国家对国家的文化殖民战略上,它名副其实是西方文化殖民中国、和平演变中国的一座学术与教育的碉堡。(参见博客中国《看清一场百年至今的文化殖民战争》2015/12/31,http://hefeng59.blogchina.com/2884636.html)

  片中赞誉有加的清华梅贻琦校长(1889-1962)是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1955年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大学并任校长。

  清华的历史分水岭,是建国前与建国后。

  清华是美国每年逐次退还庚子赔款而援建的大学。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在新竹也开办了清华大学。随后这项赔款以基金形式每年对新竹清华大学进行补贴。即使到现在,台湾清华每年还收到庚子赔款支票。据悉,大陆清华大学是无法获得任何关于此款补贴。也就是说,大陆清华在建国后,电影要弘扬的清华真正的精神道统已微弱了。

  电影《无问西东》核心阐释的是清华大学建国前与建国后两个阶段四代人不同的价值追求与人生转折。它对建国前的清华价值是歌颂的,对建国后的社会价值是解构批判的。最后在电影结尾时,通过张果果的价值立场转变,表述了清华建国前的精神信仰传递使得张果果突破了建国后清华沦丧的精神与价值操守,这是不是在告诉人们,新时代的清华大学应该是回归继承民国的基督信仰而非当局倡导的民族文化创新?《无问西东》是想为其续精神道统?

  所以,与前两部电影相同的是,《无问西东》也对毛邓两个时代进行了批判解构,但它解构之后还有创建,企图树立基督信仰作为新时代的精神枢纽与中坚地位。这就不难理解,其实毛发动文革,某种意义上也包含对西方从满清末期开始不断殖入文化木马半个世纪的一个清洗与淬炼。

  首先,它是怎么批判解构的?

  据悉这部由有着高层背景的李芳芳导演、2012年就拍摄完毕被审查了六年的《无问西东》,汇集了章子怡、黄晓明、张震、王力宏、陈楚生等名人主演的青春爱情片,于2018年1月12日在中国内地上映。影片讲述了四个不同时代却同样出自清华大学的年轻人,对青春满怀期待,在时代变革的矛盾与挣扎中一路前行,最终找寻到真实自我的故事。它是要作为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宣传片。编导用市场经济的特色社会主义今天、毛时代、民国抗战时期、清华早期(1923)四个不同阶段的清华人串起百年清华的精神历程。

  《无问西东》阐释的与《芳华》都是青春的主题。但芳华的青春结局是迷茫失落的。《无问西东》的青春主题,却是衔接了《芳华》的迷茫失落,从建国前的清华精神道统中获得了升华。这就是电影之间的逻辑关系。所以,我不相信媒体宣传的每个电影出台都是编剧与导演之间偶发行为,我认为这些电影的接连出台,实际是一种精心策划。它是一个个冲击主流价值、瓦解民族文化信仰的文化核弹。但我相信。每个电影的导演与编剧不一定知道全部真相。他们只是电影的技术官僚,只是被投资或策划方各个利用的工具。他们更多关心的技术与票房,或者对电影价值跟国际接轨感兴趣,根本无法应对百年宏大的西方文化战略。

  从叙事看,它抛开传统套路,大胆将4根线平行铺开,镜头穿插,格局收拢自如,形散而神不散,确实在中国电影艺术上代表了新生代的高水平。

  按照电影的叙事结构,前两个阶段,是对建国后的清华价值进行了解构。

  一是邓时代人心不古尔虞我诈的市场道路;二是毛时代集体暴力的文革。中间穿插的是清华人陈鹏作为内心怀着基督信仰的特立独行个体,内心坚定源自从小就被熏染的基督精神超越天际的爱。

  第一阶段是2012,时下的北京。

  清华毕业的张果果是北京某4A广告传媒公司中层主管。他的方案是,拿下亿家这个案子,用亿家的钱赞助四胎胞手术,从而通过四胞胎广告宣传促销亿家奶粉。

 

  但提案是以奶粉的安全性还是营养美味为主呢?张果果和上司David发生了分岐,他想打安全牌,而David可能得到了cell公司的好处或者是高层卧底,希望果果听直接上司自己的安排,选择和营养好味道保持一致立场。但等到提案当天,David借口突发胃病没能赶到现场。张果果临危受命现场提案,对亿家奶粉说要主打营养好味道。让中国区高管Robert大失所望。亿家奶粉的订单结果被cell公司拿走。自然,果果付出代价由此离职。但剧本直接给出的镜头就是张果果竟然在cell公司出任比辞职公司更高的待遇与职位。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想来熟悉商场尔虞我诈手段的人并不陌生。应该是David将这个忠诚的部下推荐给了和他私下有利益关系的cell公司,来弥补张果果的损失。

  这个阶段的镜头,附带反映的问题一是三鹿氰胺奶粉问题导致全国奶粉对安全性的重视。二是北京拥堵的街道;三是市场卖肉人私自强行加入肥肉的缺德等信息;四是,高昂的医药费让底层民众难以忍受,而缺乏国家救济方案;五是人与人之间,尤其是陌生人之间高度缺乏信任度。

  Robert和David的竞争关系,通过果果原公司的同事透露出来。他原来公司的同事后来也跳槽成为自己的女秘书问他是否因为要跳槽到手cell公司故意输掉亿家奶粉提案?张 果果没回答只是说你猜。Robert和张果果打羽毛球时挑拨离间,告诉提案当天David并没突发胃病,而是在讨论张果果去留,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张身上导致他的离职。

  如果张果果背叛原来上司,提供David的不法行为,那么,他可以获得Robert的重用获得更高的职务以及四胎胞的费用都可以解决。在羽毛球场馆外, Robert问张果果,“你是个有野心的人吗?而此时,果果已是这个事件的从受害者变成了受益者,获得了Cell公司更高职务。Robert希望张果果可以提供线索,帮助自己踢走David。在市场经济商业社会,到处在寻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环境,张果果犹豫未决,是否需要参与这场互损循环的阴谋当中,不断被利用和出卖自己的灵魂获得权力与利益。

  所以,这个阶段,电影是在无声的批判了市场社会给社会道德伦理带来的冲击与毒害。乃至清华毕业的张果果亦处于一种迷茫之中。

  第二阶段是1962年的北京。

  在建国前小时候曾受过基督信仰熏陶和沈光耀(孩子戏称晃晃)空投救济的陈鹏(黄晓明饰)是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学生。他和在中药房工作的王敏佳、西医科医生李想都是孤儿,而且都是高中同学。一个偶然发现,他们共同的班主任许伯常经常被师母刘淑芬追打。

  王敏佳和李想靠临摹同事笔迹写了一封信给刘淑芬攻击挖苦,没想到引发蝴蝶效应,刘淑芬反咬一口王敏佳和许老师通奸。本来,李想如果站出来承认自己也参与了起草,那么,通奸帽子就不会成立。但此时,李想受到清华教育一心想去人民最需要的最艰苦的地方支边,就任由事态发展。本来是否通奸,仅仅凭一份信根本是无稽之谈。但在那个特殊时代竟然引发了轩然大波改写了个人命运。

 

  接着,有关部门来调查,又查出了相片造假和毛主席合影,发现西医科同事的报告经常丢失,发现王敏佳有个台湾的表叔,发现捏造孤儿身份,等等在并有法律证据情况下,仅仅是通过捕风作影的猜想,就把王敏佳打入了敌我矛盾,被扣上了美蒋特务帽子,关押起来进行批判。剧情设置了一个高潮就是,在批判大会,王敏佳招来了毒打晕死过去,刘淑芬以为因自己的泼辣取闹真的害死了王敏佳,难以向许伯常交代,以及自己良心难安,于是回家就跳井了。而深爱王敏佳的陈鹏不知是否出于心灵感应,从核研究所急匆匆跑到清华找王敏佳,发现已晕死过去。

  这个时候,剧情设置了突然电闪雷鸣的自然环境,表达的是天怒地怨之意,无声谴责文革毫无人性、缺失良知、集体暴力泛滥,是对个体与人性摧残的可怕社会。

  在大雨滂沱中陈鹏含泪为她掘墓。谁知王敏佳在雨中还阳突然醒来,两人在雨中悲喜交集;陈鹏伪造了王敏佳的墓以哀悼这段悲剧,带着她回到故乡。

  这个阶段的电影镜头附带了很多信息。比如红卫兵的武斗,疯狂的游行,原子弹成功,打倒地富反坏右分子斗争等。

  陈鹏回第九研究所派去研发核武器。李想见到王敏佳墓时,充满自责。陈鹏跟他说:“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李想刹那间获得了精神上的传承。

  后两个阶段,是对建国前清华孕育的精神价值的歌颂。

  一是吴岭澜受老师梅贻琦与泰戈尔影响,放弃实科选择文科,成了传道解惑的清华教授。那时的清华,国学凋零,孔家店四处被砸,基督信仰自然长驱直入,成为清华的信仰主流。二是沈光耀受老师吴岭澜的精神熏陶与美军顾问陈纳德的价值影响,不顾家庭阻拦参加空军作战为国为民族捐躯。

 

  后两个阶段中又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23年的北平。时代背景是刚好1919年五四运动不久,传统国学一片凋零,举国精神转向西猎。受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影响,清华校铭首言是:器识为先。因为器不如人,导致国家屡屡战败。剧本安排的代表人物是吴岭澜本是文科全部满分的高才生却随潮流而选择读实科。而实科并非所长,考试竟不及格。为此,梅贻琦老师找他谈话时,彼此关于什么是真实进行了深入交流。梅贻琦给他开启关于人的价值的第一课:“真实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吴岭澜深受启发。当1924年世界著名诗人泰戈尔访问清华演讲“对自己的真诚”时,吴岭澜侧耳聆听最终转变学文科,后来成为清华教授。

  这个阶段是为整个电影的灵魂思想铺垫了人文基础。

  剧本特意借用泰戈尔1924年在清华的演讲“对自己的真诚”重申了价值立场。泰戈尔享誉世界很有说服力。它的演讲内容最精髓的是什么呢?电影并没有直接点出,而是避开了忌讳的意识形态问题,但他对吴岭澜的人生转变影响重大。

  泰戈尔说:“我听得有人说,你们自己也有人说:你们是实利主义与唯物主义的,你们不让你们的梦翅飞入天空去寻求辽远的天堂或是未来的生命。……但是我去却不能相信你们是纯粹唯物主义的,我不能相信在地面上任何的民族同时可以伟大而物质主义的。……我以为凡是亚洲的民族决不会完全受物质主义的支配。……我不能相信你们的灵魂是天生的聋窒。”

  “唯物主义的倾向是独占的,所以偏重物的人们往往不让步他们私人独享的利权,攒聚与占有的习惯。你们中国人不是个人主义的。……你们是好施与的,你们充裕时亲族都沾恩惠,你们是重人情的,你们亦不过分的营利。这又是你们不是唯物主义的一个凭证。”

  “……你们的使命是在于给大家看,使人家信服,爱这地土与爱这地土所生产的物品不必是唯物主义,是爱不是贪……因此我竭我的至诚恳求你们不要错走路,不要惶惑,不要忘记你们的天职,千成不要理会那恶俗的力量的引诱,诞妄的巨体的叫唤,拥积的时尚与无意识,无目的的营利的诱惑。保持那凡事必求美满的理想,你们一切的工作,一切的行动都应得折中于那惟一的标准。如此你们虽则眷爱地上实体的事物,你们的精神还是无伤的,你们的使命是在拿天堂给人间,拿灵魂来给一切的事物。”

  第二个阶段,镜头来到1938年的昆明。

  1937年抗日后北大、清华、南开内迁昆明设西南联合大学,梅贻琦任校长。另一位主角沈光耀此时是西南联大学生。1937年美军顾问陈纳德接受宋美龄建议在昆明市郊组建航校。

  吴岭澜在西南联大课堂上对学生们念着泰戈尔的诗文:“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学生沈光耀受此熏陶。当警报拉响日军飞机轰炸,从敌机轰鸣的硝烟里逃命出来的沈光耀,遭遇基督徒陈纳德在西南联大选拔航校时,再一次听到了激荡心灵的话:“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为此,名门望族出身的沈光耀受激励遵从内心,瞒着父母参军成为战斗机飞行员,不惜违背他亲自向母亲发誓不参军的誓言,抛弃物质主义的享受,毅然献身于关涉民族国家命运的战争。

 

  这个阶段里还有个渲染基督信仰的插曲,包括值得深究的巴赫的背景音乐。那就是,沈光耀经常开着飞机,去给饱受战乱折磨的基督牧师与教会的穷孩子们空投补给。背后支撑的这是陈纳德传递的同情价值。沈光耀是不是基督徒不得而知,但清华的人文在民国时期,国母与国父都是基督徒。在孩子们饥寒的时候,牧师教孩子们唱每年圣诞节教堂唱诗必唱的《Amazing Grace》(译名:《天赐恩宠》《奇异恩典》)圣歌来抵御寒冷。《无问西东》作为一个关于青春和信仰为主题的电影,在分秒都相当珍惜的镜头里,以基督教信仰为灵魂的歌曲做长镜头插曲,自然别有深意。而这群孩子长大了,在文革时期村里集体生活中还唱着儿时的基督歌曲,当陈鹏再一次回到家乡,发现恋人王敏佳与村民们在文革冲击下都不知去向。

  而沈光耀遵从内心善举救助教会的那群孩子里,有个人就是建国后清华的陈鹏——他是参与国家造原子弹的功勋之一。

  人物沈光耀的高潮点,就是1943年在与日军的一次对抗中,沈光耀顽强击落了一架日军王牌战机后,不是跳闪自保,而是驾着受伤严重的战机撞向敌舰玉石俱焚,再一次突显了清华人的精神风范,背后支撑正是陈纳德传递的西方基督精神——真心、正义、无畏。

  最后,整个剧情末尾又回到张果果的当下。

  当张果果清明节陪着父母去扫墓,引出了张果果的父母当年也是支边医疗队的队员,李想和他们是一个小队这条线索。遭遇暴风雪时,李想把食物都留给了张果果父母,自己孤身寻找救援。他把张果果父母的位置告诉救援队后就牺牲了,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陈鹏跟他说的:“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张果果从支边父母亲那里获知清华校友李想牺牲自己救了自己父母,扫墓路上获得了精神升华与清华精神力量从1923开始往后的代代相传,从而以更慷慨的慈悲精神支持了四个同胞胎婴儿以及对方家庭的生活与工作。从一个商业上精致的不惜损人的利己主义者转向为具有利他精神的清华人。

  张果果的父亲告诉他,人生要去做自己感到快乐和开心的事。其实,这种哲学就是建立在个体主义的体验与情感基础上的,属于西方现代哲学与伦理一直输送世界的所谓世界价值与审美。于是,感受这段父辈历史与清华具有基督信仰的精神力量后,张果果凭着本心继续资助四胞胎,并且帮助安排工作。并接受了四胞胎的母亲精心制作的胎毛笔。

  张果果的剧情作为整个电影的结尾,是因为让电影回归现实落脚点。从而张果果的状态是电影最后的点睛之笔。

  在1923年清华,吴岭澜是梅贻琦的学生;在西南联大,沈光耀是吴岭澜是的学生;在建国后,陈鹏幼儿曾接受过沈光耀的物质救助与基督教会的精神救济。陈鹏感受到的精神力量传递给了李想,李想救助了张果果的父母,张果果的父母讲李想传递的清华精神力量又传递给了当下的张果果。

  电影通过这个精神力量的传递衔接了不同时代,使得剧情能够闭合大循环,来演绎更开阔、具有整体性特征的历史生态,包含了异常多的信息内涵。这在电影艺术上确实是一个成功飞跃。虽然,它的镜头语言达不到张艺谋成熟的个性化的风格,也缺失冯小刚《芳华》里演绎毛泽东逝世那种特有的宏大与压迫人视角的色彩语言与造型语言简洁有力的猛烈与震撼。

  总之,剧中五位年轻人都承受传递民国清华孕育的西方基督精神与以现代命名的个体力量,找到真实自我,倡导当下的清华学子,要“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无问西东:从“全人类价值高于一切”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为一个面向世界的最高学术教育机构,“无问西东”的世界主义态度是值得赞许与应该提倡的。它意味着世界一切对人类进步有贡献的科技与人文价值都可以都被吸纳转化运用,更好推动时代发展。

  然而,在百年耻辱去犹未远的民族复兴征途中,我们更应该筑牢安身立命之所保持民族的坚定立场,对世界一切优秀文明进行转化吸收,而不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拿来主义,把价值的引导与话语权拱手相让俯首称臣。或者说,“无问西东”是一种治学态度,而不应该是一种立场。如果是一种价值立场,如何处置自身的传统?这势必引发进一步的文化与文明的冲突。

  无问西东的进一步的升华发展,只能是探索西东文化内在的逻辑贯通与融合之道,才能真正避免文化与文明的冲突,达成共融。这就要求避开俯首称臣的拿来主义,而应像泰戈尔说的一样,你从你民族里面拿出什么来奉献给世界!同样,简单的把复古主义的本本与教条经典拿出来,只会引发西方的抵触加深文化与文明冲突。在客观存在的西东文化与文明的冲突中,只有一条必由之路,就是毫不犹豫站在民族文化的中间位置,面向世界吸纳贯通转化,在传统世界文化的基础上,创建中国风格、中国语境的世界话语与世界价值体系,这才能支撑起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文化诉求。

  从我们“新时代”的文化要求而言,无疑,这部电影在思想境界上就缺失太多了。这也是一种文化探索与沉淀无法支撑时代的体制缺失。因为,我们完全西化的分类有余而综合不足的教育模式导致无法诞生真正的世界大师,也就无法引领我们引领时代走出思想的沼泽地,去支撑起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文化诉求。

  而民国时代大师辈出,是因为当时的历史背景,国人奋起直追,对一切学科进行了涉猎探索,广博而贯通所致。而自从全国都按照清华模式建立现代大学之后,加上学术自由不够,大师从何而来?学术范式的固化与单薄,一代代专家往往只能是专而不通甚至钻牛角尖陷入逻辑悖论里,彼此心照不宣的维持着岌岌可危的学术权威;教授往往也只能保持一种人格分裂的状态,更多是将精力来维护江湖位置。

  我想这也是为何习主席专程去贵州龙场悟道之地,号召党员干部向王阳明学习的寄喻。王阳明圆满解决了心物的阴阳辩证属性与互为转化的问题,是很高明的科学,却难以被西方所理解。习主席希望支撑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是中国文化创新面向世界带来的复兴,而不是简单的复古无异于文化融合,抑或放纵末法时代的基督教占领中国人民的心灵空间。这在当下拜物主义狂潮与对物质资源两极分化占有现状下,有利于意识形态在中国文化土壤上深扎根,有利于国人从自身文化中获得精神觉醒的力量,推动特色社会主义的继续壮大发展。

 

  由此,我们想到戈尔巴乔夫在对外关系方面曾鼓吹“全人类价值高于一切”的世界主义立场。【(苏)米·谢·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苏群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年,第184页。】

  戈尔巴乔夫上台提出了“新思维”,开辟他的“新时代”,涉及方方面面。但正如他本人所说,总括起来主要是:“全人类的价值高于阶级价值”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戈尔巴乔夫在曾轰动国际的《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说:“新思维的核心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美国《巴尔的摩太阳报》的文章指出,“苏联领导人在理论上出现的重大变化……形成了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基础。但事实上,它模糊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以虚无“普世”价值模糊和放弃意识文化的斗争,而西方国家从未放弃意识形态与宗教信仰的对立与殖民入侵。

  以史为鉴。戈尔巴乔夫主张“全人类价值高于一切”,为了取信西方在政治军事文宣方面都做出了妥协让步。在戈氏“改革新思维”的“新时代”,社会政局动荡、教育与社会思想文化领域自然受到严重冲击。在文史领域开放对历史教材和文学作品内容的审核与出版监控,诋毁苏共传统的历史虚无主义盛行。加上苏共官僚主义、特权阶层腐败丛生等问题,民众逐渐丧失对苏共及社会主义产生弃船心理。

  戈的所谓“新思维”的新时代改革标准,在意识形态领域大量启用亲西方激进分子,安排早已对西方俯首称臣的木马雅科夫列夫掌管苏共意识形态工作,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苏共中央宣传部部长等。2、戈把凡反对“新思维”的定为“保守派”逐出权力中心。戈无视党内组织原则,借干部人事调整大量任用符合其“新思维、新时代” “改革标准”的成员,形成新的官僚特权阶层,加剧了党内生态恶化。如筹备苏共二十七大之际,戈强行解除了一大批立场坚定的苏共高级领导干部职务,改用支持其“新思维”的拥护者。新任的雅科夫列夫、谢瓦尔德纳泽、麦德维杰夫等不仅不信仰马克思主义,还利用掌控权力与工具不遗余力搞软破坏。大批投机分子不仅享受各种特权,在“改革”中大肆将国有资产转移到私人手中。戈的“新思维”以腐反腐,只能导致公信力丧失。到戈执政晚期,绝大多数苏联国民己不再认为苏共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对苏共垮台冷眼旁观。一个执政党与民争利、愚弄群众、脱离人民,盗取国财为己有,掩耳盗铃无视人民利益、视人民为猪狗,最终走向解体与亡党亡国也就是必然结局。

  而与之不同的是,虽然习对外关系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看似都指向全人类价值高于一切,但有本质区别,那就是行走在世界主义的道路上,必须牢牢夯实民族的立场与价值基础。戈恰恰是抛弃了民族与国家的立场与价值基础。所以,戈让出阵地必然失败。

  西方1990年给戈一个诺贝尔和平奖的虚名,就将戈给俘虏,1991年他就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习注重“实干兴邦”,拒绝虚名,他倡导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坚持走社会主义新时代道路。

  戈自从撒切尔夫人公开宣传他是受西方提携起来的,就一直和西方不断通过庄园会议密切联系,进入了西方共济会阵营。习是民族复兴中国梦始作俑者,是坚定的民族立场与开明的世界主义态度,与之有本质不同。

  所以,电影 “无问西东”,要准确表达清华在当代中国学术界与教育界的定位与核心价值诉求,站在中华大地上必须以国家民族为立基的世界主义态度,而不是谋求用基督信仰来替代上升为新时代中国精神中坚的位置。

  据悉,这部电影李芳芳受领导之命为纪念清华百年校庆创作。

  也许,在编剧与导演真实的内心中,以现代主义的价值与国际接轨,回应这个百年至今现代价值落地中国社会的难题。在清华师生中,面向社会倡导一种︰真诚、真实、真性、真情、真爱的人性文化与文明。

  就泰戈尔对唯物主义的批判,以及对青年与中国未来的期许,在当今两极分化严峻的现实社会有着重大的意义。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应该是先富起来的既得利益集团并不想带动共富。而是,处心积虑谋求通过社会变革,一劳永逸解决庞大的违法所得和共济会体系打成一片,而罔顾人民、国家、民族的利益。

 

  历史告诉我们残酷的道理,脱离了民族主义为根基的世界主义,就是不切实际的失败主义。一些人内外勾结,寻求在文化“无问西东”,以照搬主义精神,将西方基督精神替代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一旦被掏空,这个民族的异化必然毫无凝聚力向心力,也就是宣告解体的开始。前苏联就是被这种美丽动人的世界主义所搞垮。当1991年苏联财政出现大危机展开“行乞外交”时,没有任何一个西方国家为戈尔巴乔夫的世界主义价值的政府提供任何援助,相反,是参与一起洗劫苏联人民的财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最终不战而胜。

  我深信,在全球一体化的地球村时代,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拿出自己奉献给世界的文化力量,真正走向文化与民族全面的复兴,实现伟大中国梦世界大同梦。